本期研究对象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奇瑞”),研究采用AutoPat全球汽车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检索截止日为2019年5月2日。
1、国内专利申请态势分析
1997-2000年:1997年,在安徽省芜湖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奇瑞汽车的前身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立次年,便就其汽车机械式传动器技术申请了第一件专利(发明人包括奇瑞创始人之一陆建辉),全年共申请8件专利。由于公司处在创立初期,并无技术储备,1999年的专利申请量为2件,而2000年并无专利申请。小编猜想,低迷的专利申请量,除了与公司处于创立初期并无技术储备有关,也可能受当时奇瑞无法获得国家轿车生产目录大环境影响。
2001-2004年:由于奇瑞无法获得国家轿车生产目录,2001年,在国家经贸委的协调下,奇瑞与上汽集团签署了《国有资产划转协议》,奇瑞将注册资本的20%无偿给了上汽集团,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也正式更名为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借此拿到轿车生产许可证之后,奇瑞稳扎稳打,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利申请量从2001年的1件直线增长至2004年的91件。奇瑞何时与上汽集团分道扬镳的,小编并未找到相关官方报道,仅有部分消息指明是在2003年6月。但根据奇瑞2004年的专利申请来看,直到10月14日,奇瑞仍以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作为申请人申请了61件专利。因此,小编猜想奇瑞与上汽集团正式的分手日期可能是2004年10月15日。
2005-2007年:脱离上汽集团后,奇瑞正式更名为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奇瑞乘胜追击,专利申请量从2005年的120件陡增至2007年的989件,这一阶段专利的急剧增长除了与前期的技术储备有关,也可能是因为2002年与大众以及2003年与通用的两起知识产权纠纷引起了领导层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加大了专利申请力度。小编不禁想起了业界的一句话,只有在知识产权上吃过苦头和尝过甜头的人才会尊重知识产权。在这一阶段,奇瑞实现了通过自主创新打造中国自主品牌的目标。
2008年至今:2008年,奇瑞完成公司改制,正式更名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2012年,奇瑞专利年申请量均保持在1000件以上,2010年专利申请量更是高达1198件,这一时期为奇瑞的鼎盛期。2013年开始,奇瑞专利申请量出现下滑,2014年更是跌破1000件,至今奇瑞的专利申请量仍未再突破1000件大关。虽然奇瑞的专利申请量出现下滑,但总体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2、专利类型布局分析
(a)
(b)
图2 专利类型占比
图2所示为奇瑞专利类型占比,在13096件专利申请总量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6083件,占比46.5%,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为4130件,占比31.5,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为2883,占比22%,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较大。而如图2所示,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从2001年的0%稳步提升至2016年的66.1%,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占比逐渐下降,在近几年奇瑞专利申请总量下滑的情况下,仍能保证发明专利申请占比稳步提升,说明随着技术的储备发酵,奇瑞的研发技术水平逐渐提高,技术构成逐渐优化。
3、发明专利授权率分析
奇瑞发明专利法律状态情况如图3所示,其中47.61%的发明专利均为有效状态,25.71%的发明专利申请处于公开和实审状态。根据发明专利授权率计算公式:
发明专利授权率=(授权量+终止量)/(总量-公开量-实审量)
计算得到奇瑞发明专利授权率为47.63%,这也反映了奇瑞强大的技术创新实力。
4、技术领域布局分析
如图4所示,奇瑞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0的技术分支分别为动力电池系统、车身电子、总装、整车共性技术、车身附件、混合动力汽车、冲压、进排气及排气净化、智能网联控制执行、内外饰。由此可见,奇瑞近年的研发重点为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网联汽车,与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相符,这也说明在汽车行业新一轮的淘汰赛中,奇瑞也在不断提升自身在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的技术实力。
5、小结
奇瑞作为中国汽车品牌的老大哥,具备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能否在这种残酷的淘汰赛中再现雄风,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