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杂志•会员独家专访:余刚 游刃有余 以柔克刚
时间: 2014-04-30 15 阅读量:

稳健儒雅,这是余刚给人带来的第一印象,虽然知识产权保护可以算是用"法律武器"博弈的领域,不过他却带着更多的儒生气质,在谈吐之间能感受到他有种令人信赖的学术气息,当聊起他目前的专业--知识产权领域时,他的耐心、细致和严谨的态度更是令人叹服。要知道,熟记多国知识产权条款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平抒直叙的诉说之中,他就像一位太极大师般有条不紊地用知识充实着自己,用运动延续着青春,伴随着事业,勾勒着生活,温柔洒脱却铿锵有力地积累着无形的财富,如此游刃有余,以柔克刚。

这是一位谦和儒雅且很有乐观精神的稳健之人,他语速不急不慢,声音亦波澜不惊,但是他却在谈吐间尽显其力量与不凡。生在五十年代的余刚,在青少年时期的梦想来源于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长大要做一名科学家,用科学改变社会。这样的志向亦是那个年代的主流思想。不过初中毕业后,赶上了社会变动,他便成为了一名基建工人,而在这期间他并未放松对学习的渴望。在对自我不懈的坚持中,他顺利考入了大学,报取了通讯导航专业。他回忆,在当时并没有计算机数控这么先进的学科,所以尽可能选择了自己认为比较有发展前景的通讯导航专业,希望能给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做些什么,努力成为技术人员或者工程师,做科技领域默默耕耘的一员,也算圆了他儿时的科学家之梦。

虽然洪志远大,不过现实并非一帆风顺,"刚刚恢复高考的那个年代,考大学是一件很难的事,学校很少,每个专业招的人也不多,而我竟发现班里还有14岁左右就考上大学的学生,那时已经工作过几年,年龄比他们大了五岁,自己感觉很难与这些天赋异禀的孩子们竞争。当时大学是包分配工作的,除了做工程师就是进到政府部门,基本上出路方向不多。"人生总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契机,在成为一名技术人员的前景看似不明朗的时候,余刚随分配来到北京,从事起中国的私有产权合法化的相关工作。那是在1984年,私有产权合法化还没有开启,而一心想成为科学家或技术人员的他更是对知识产权全然不知,不过这难不倒好学的余刚,生性乐观的他认为这正是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打从那天起,他便与知识产权和相关法律结下了不解之缘。

余刚几乎是与我国个人知识产权保护法一同成长起来的,说到这些,他在话语间也透着自信和自豪。"以前我完全不了解知识产权, 但当我翻阅各种资料学习之后便明白了它的重要性:它可以让你的智慧结晶受到法律的保护,简言之就是别人不能抄袭你的想法;还可以将从无形的知识折现,也就是说外人若真的支持你,能透过购买许可的方式实现双赢。另外,当时的工作也不很忙,这件工作不必每天都用全部精力去处理,对于天性自由的我真是如鱼得水,渐渐喜欢上了这个行业。"

余刚告诉我们,专利案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判断做决策,然后用合理的法条组合应用解决,对那个年代人来说,这份工作最难得的部分就在于它很高的自由度。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还未完全放开,"像我当初做工程师的时候,烧块电路板都要到行政打报告请示批准,工程师为什么要受到这些管理,不可思议。"也是因为有之前那些疑惑,再加上很多国外的知识产权事务所人员培训间的交流,让刚投入全新领域的他看到了发展空间,有个自由发挥的舞台。话语间,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来自特殊年代的人对自由的向往。

在三十余年的知识产权实践工作中,他全面地对全球的知识产权法律以及有关国际公约进行深入研究,并大量实践案件,在专利和商标的申请注册和侵权诉讼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有了独到的见解。凭借着极为扎实的功底,余刚现在已成了国内著名的知识产权战略顾问。除从事知识产权工作外,他还身体力行投身到环保、慈善等公益活动中,并带领员工和伙伴一同关注公益、宣传公益,让它在企业内得以弘扬发展。他们是无偿为中央芭蕾舞团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的常年法律顾问,并且设立了的优秀年轻演员的培训基金以培养更多芭蕾舞艺术家;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设立奖学金,并捐资建立了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李兆基商学大楼EMBA教室;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特聘教师、深圳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特聘教授及研究生导师等......不仅汲取知识,还尽力回馈社会,开拓未来,这便是余刚对责任的诠释。

回顾过去,从工程技术人员,到与文字条款为战的知识产权从业者,这样的角色转变对他来说却很自然。"很多人说我这是理科转文科,会有很多难处,我本人不这么看。知识,是一个整体,里面并无文理之分,而我本人就愿意学东西,不论是不是对我工作有关的我都乐意去了解和接受,品尝新事物的那种新鲜感是很美妙的。知识产权这方面我是从零开始学,它和我之前的工程相比,一个拼实践、一个靠理论,全然不同。其实在我看来,全新的知识体系学起来其实反而没有压力,就像用白纸写字,接受起来速度是很快的。我对这工作的状态很满意,所以当时想法也很朴素,就是做工作要对得起自己。那个年代的物质匮乏,资讯封闭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就像品尝美食一样。知识便是食粮,在平时用得多了会有觉得‘饿’的时候,就会产生迫切的学习冲动。"青年时期所形成的良好习惯,给余刚未来的事业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感慨那时的知识直到今天也适用,受益匪浅。他说自己不是很勤奋的人,好学而非"霸",边玩边学的心态让他面对知识能拥抱从容。"在空闲时候我都会翻开书,随意地看一些东西并试着记下来,各种领域的知识我都愿意接触和了解,就像品味天南海北的美食,并不图达到什么阶段目标,只是想多了解一些即可。我觉得保持恒心很重要,有这样的行为,让它转变成习惯,是成功的开端。"他如是说。

说起专业领域与学习方法,余刚能很有耐心地完美解答,令我们叹服,而当他谈起自己的生活态度时,谦逊和风趣的口吻更是让人能感受到那谦和又不失活力的人格魅力。与看上去书生气颇浓的外貌不同,生活中的余刚是一个很"好动"的人:从上学期间就一直是篮球队成员,直到今日也会偶尔去重温一下"技艺";他还喜欢打乒乓球和网球,余刚告诉我们,两人对阵的运动除了竞争,还是一种交流,而棋逢知己的美好和友谊也是最纯粹的。目前,他正痴迷于高尔夫球,这种绅士运动的儒雅氛围对他很是吸引,只要有空,在球场上都能见到余刚挥杆练习的身影。更难得的是,余刚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来场有氧运动。"要做百个俯卧撑,之后进行一些瑜伽动作等,我觉得运动对于保持机体和心态的年轻活力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和摄取知识一样,我也把这些默认为习惯,每次来会所,我都要去健身房活动一番,这里健身房环境很好,能让人静下心来修身养性。"

生活中的余刚是个讲究品位、创新与享受相结合的人,知识的富余不是他精神的拘束,反而拓宽了他的生活,丰富了乐趣。谈及家庭,在子女的教育方面,他认为自己并非一个传统"中国家长",但却又融合了一些中国式的基因在教育里。他表示绝不会要下一代复制另一个自己,教育往往来源于当时人的经历,这并不见得完全正确,如果强加给子女自己的经验,很有可能耽误了他们的人生,而如果遭遇逆反情绪后果有可能会更糟糕。因此,余刚对自己的女儿更多是让她自由发展,做自己认为对的,他作为家长充当着一面后盾,只在必要的地方给与指引和修正,他觉得子女这样用真实经历过出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现在,他的女儿已经出嫁,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他笑称"女儿嫁人父亲很伤心",不过从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来看,余刚的教育观获得了成功。

对于北京香港马会会所,他直言"美食是吸引我的第一主因"。余刚初识马会是在香港就读EMBA时期,很多同学都是香港会员,在到北京奥运的时候同学请他来北京会所吃饭,这一到就迷住了他。他觉得每个人来会所目的不同,有些人是来享受、有些人是来社交,而他自己更多是前者。"我喜欢这儿的氛围,常来呆呆就好",朴实的话语间饱含对会所工作的全面信任。他自觉是个对食物讲究的人"我什么都能吃,但是做的好不好,我很挑剔,吃饱肚子和吃好东西个人分的很明确。在国外时候也去高档会所,但是奢华之下并不见得提供真正高品质的美食,北京会所却可以做到佳肴美味如一,令我敬佩。我觉得归属感有时候不是众星捧月的服务或者富丽堂皇的设施,而是严格的管理,还有令人感动的熟悉味道,像是炒饼、糖饼之类的,让人意想不到的家常美味,实在太棒了。"

无论是知识产权的专业服务,还是对运动的广泛热情,余刚总是用一种有条不紊的步调散发着正能量,而我们也相信他与我们知识产权领域的逐渐成熟一样,能够将这种游刃有余,持续活跃的正能量源源不断地传递下去。

 (来源:北京香港马会会所 会员专刊《庭》2014年4月刊)

返回顶部图标 分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