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信25周年】听我们讲那过去的事情之五:一个研发人员的“华丽”转身
时间: 2019-06-04 阅读量: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康信25周年系列文章已经陆续推送了4篇,这其中让人收获了不少感动。今天的文章来自一位在康信工作十多年的老员工张英老师,在她的字里行间,写下了从一个研发人员向专利代理师的华丽转身。


-----------------------------------------------------------------------------------------------------------------


一个研发人员的“华丽”转身


张英


逝者如斯夫,转眼间我从研发人员转型成为专利代理人快十六年了,我刚加入康信时,公司成立十周年,转眼现在就要庆祝二十五周年了。


回首往事,觉得实在有必要梳理一下这些年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在从业期间的得与失、利与弊,也希望能为公司的新人、次新人们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


2004年3月29日我加入康信成为一名专利代理人,那时的康信还在二龙路,办公室不大,总共大约三十几人。我在入行前,自费参加了职业培训,并取得了代理人资格证,那时候也属于稀缺资源了,我认为能顺利加入康信也得益于此。那时的面试还是余总亲自进行的,余总给我的最初印象是干练、亲切,觉得跟着这样的老板一定会有大发展和大进步(当初的感觉没有错呀)。


记得刚加入康信时,最初做的基础工作和现在涉外专利部新入职员工是一样的,也是从翻译专利申请文件入手。那时余总经常给我们做培训(那时的专利代理人培训可是余总亲自进行的呀),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先僵化、再固化,然后再优化,在没有进行优化之前先执行,强调公司的执行力。


那时代理人每天加班也是常态。在2004年我加入康信时,没有专门的OA翻译,所有的OA都是代理人自己翻译,在做了一段新申请翻译之后公司就开始让我辅助资深代理人做OA的答复工作。最初我的OA翻译稿也被修改的满篇红色,师傅告诉我,你要努力背会一些惯用的语句,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练习,我慢慢步入了正轨。


有一件事印象很深刻,某个周末来公司加班,吴先生(现在法律部的吴贵明经理,当时在涉外专利部)邀请我和宋子良中午去他住处打会儿乒乓球,调剂一下紧张的神经。路上吴先生告诉我们,他们最开始时,连时限都是自己监控的,电脑都不能保证一人一台,需要抢电脑干活,我们和他们相比条件已经好多了。到了吴先生住处(租的是某个公司的一间办公室),看到吴先生的房间全都是英语书,摆满了各种英语听力口语的书,给我触动好大,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我就下决心还得更加努力呀。回来以后,我就想办法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不会就学,不懂就问,没有人指导,就凭自己的认知摸索着干。


记得还是在那一年,有一个国内客户准备就他的发明提交美国申请,为了提高授权可能性,希望我们能帮他做一个新颖性检索。这样的业务那时在康信也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我就凭着代理人考试时的底子,凭着客户提供的一份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技术特征的拆解、初步检索、特征比对,最终形成了新颖性检索报告,提供给客户,认为客户的发明可以去美国提交申请。后续我还协助客户答复了其中一次non-final的OA,最终客户的美国申请获得了授权,工作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2004年辉瑞专利“用于治疗阳痿的吡唑并嘧啶酮类”,即大家熟知的万艾可(伟哥),涉及到了专利无效程序,在专利无效宣告审查决定书做出之后,在余总的鼓励下,本人就该无效案例中关注的公开不充分问题的判定撰写了一篇文章,后来还和余总作为共同作者在《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 China IP Focus 2005》上发表了,这也鼓励了我后续坚持撰写和发表文章,并鼓励自己的组员持续撰写和发表文章。


后来,在十月份公司为庆祝康信成立十周年在昌平召开的全体员工大会上,余总宣布了员工红利股东计划,后续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在2005年,我和吴先生、李慧一起代表专利权人参加了第一次无效口审,在口审之前,我们一起讨论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特征的分解与比对,找出无效理由的关键,即无效证据是否可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如何找出证据链的漏洞,使得合议组接受我们的理由,同时进行书面材料的准备。最终该外观专利被维持有效。后续我和李慧又代表另外的专利权人参加了另一个外观专利的无效口审,由于我们事先准备和答复得充分,最终口审时无效请求人未参加口审,无效请求被撤销,专利权被维持。通过参加这两次无效口审,我从吴先生和李慧身上学到了很多,包括书面材料的准备和无效口审的临场应对等等,这些都为我日后参与无效、复审及相关诉讼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2005年6月17日,康信搬到了盈都大厦的办公地点,人员也有了六十多人,专利部也有了近三十人,后续专利部也划分为机械、电学和化学组开展工作。后续公司还选派员工出国参加相关国家或地区的专利法相关培训,陆续有吴先生、陈鹏、李慧、陈超、董文倩、江舟、梁丽超等同事参加了相关培训。2006年10-12月份,公司派我和另一名同事去美国的事务所参加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学习了一些与美国专利法相关的知识,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支持。在2007年年中,由于涉外专利部架构调整,我担任了化学组组长,在后续的任职期间伴随化学组的成长而成长。在公司成立国内专利部之初,缺乏化学领域代理人的情况下,带领化学组的代理人承担了化学领域案件的撰写工作,得到客户认可。


2013年8月,我的身份又有了转变,有了一个新头衔“专家代理人”。这是康信为资深代理人设置的通道。这一年我开始介入专利咨询业务,并作为项目负责人,为一个重点客户提供咨询服务,顺利完成了项目的中期和结题验收。


总之,康信这个大平台,给了我施展才华和能力的可能性,也使我从一个研发人员“华丽”转身为一个还算合格的专利代理人。


下面就谈谈从研发人员转型为专利代理人的优劣势,供大家参考。


优势有五:


1)较宽的知识面,有利于理解不同领域的技术内容


这一点不知是多年进行技术研发带来的结果还是本人的自身优势(有点小骄傲哦,窃喜一下)。虽然所学的领域是化学相关领域,但是作为一个连机械制图和画法几何都从未涉及过的纯理科毕业生,对于各种图(包括机械施工图等)具有一种天然的敏感,而且还有着超出一般女生的动手能力。


尤其是经过十余年的技术研发历练,接触了更多领域的相关技术,对于一些跨领域(尤其是技术领域跨度很大)的技术信息也能迅速理解,并准确把握技术核心和技术关键点。


2)了解发明人思考问题的模式,理解他们关注的重点,容易梳理并厘清技术问题


比方说,在这些年服务过的各色研发人员中,有大学教授、有企业和研究院的研发人员/高管,其中很多是博士,甚至是在国外学习工作多年又回国创业或任教或做研发的高级知识分子(其中可是有长江学者呀)。大多时候,我都可以迅速地将自己的思路迅速切换成研发人员的思维模式,与技术人员/发明人之间搭建一个技术沟通平台,与发明人进行细节沟通和确认,进一步引导发明人对于可能的延伸方案/替代方案进行合理扩展,就目前技术交底书提供的技术内容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交流,提出可行的建议,例如是否需要进行补充实验还是就已有的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整理/补强等,告知可能存在的风险,使得发明人理解并接纳提出的建议。


3)以发明人能够接受的角度提供法律建议和意见


作为专利代理人,优势在于准确理解法律的相关规定并知晓如何满足相关的法律要求。而作为没有相关法律背景的发明人而言,对于某些法律规定的理解会存在一定的障碍或者对于某些法律规定存在抵触,这时作为曾经的技术研发人员可以从发明人能够接受的角度来诠释相关的法律规定,提出有建设性并易于被发明人接受的解决方案,通常都会与发明人最终达成共识,取得相对一致的认知,进而以发明人能够接受的角度提供相关的法律建议和意见。


4)成为发明人的知识产权法律顾问,带来延伸业务


由于了解发明人的思维模式并能设身处地为他们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与多位发明人就专利申请案件撰写的深度沟通,建立了信任,有些成为了朋友,一旦他们遇到专利相关甚至是商标/版权/布图设计/维权/个人报酬奖励等方面的问题都会与我进行沟通,因而也带来了一些相应的延伸业务。


5)迅速捕捉技术信息,为进一步沟通铺平道路


由于从事多年技术研发的历练,能够在沟通过程中迅速捕捉技术信息,抓住核心技术点(当然得益于事前的背景了解和技术准备,成为技术研发人员眼中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并了解延伸技术等等,为进一步沟通铺平道路。


有优势,当然也存在“劣势”了,例如:


1)不善于与陌生人打交道


作为理工男或理工女,大多不太善于与陌生人打交道,尤其是在有很多人的场合进行演讲或者培训,会有胆怯和不安。本人就是个极端例子,刚开始做代理人时,在人多场合讲话会脸红、声音发颤、腿发抖,甚至会不由自主地激动,语速越来越快。公司组织的读书会,需要我们参与讨论,制作PPT,并要现场演讲,这种实践让我受益匪浅。作为公司的内部讲师,也得到很多的锻炼机会。现在也经常受邀到外部去做演讲和培训。


2)对于市场不敏感,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


例如,上面提到的很多延伸业务都是基于原来客户对于自己能力的认可,由客户自己找上门的,作为专利代理人,会将注意力更多集中于专利代理的业务范畴,缺少足够的市场敏感度,对于其他延伸业务的开拓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可能错失了一些延伸业务的开拓机会。


3)不善于自我推销,管理能力不足


作为技术研发人员出身的专利代理人,虽然随着所从事专利代理业务的深入和拓展以及对于相关法律的深度理解和认知,个人的自身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于自我推销还是有一种天然的排斥,认为有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真是这样觉得的)。


至于管理,本来就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最初做专利代理人,觉得自己管理自己,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就万事大吉。但是,随着业务能力的提升和工作的需要,不得不做相应的管理工作,虽然做着管理工作,但是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案件质量的把控上,其他的管理工作开展不足,尤其是在一段时间出现了团队人员集中流动的情况,使得工作开展极为被动。


当然,能了解自己的劣势就有进步的空间。


比方说,随着做代理人的时间变长、业务面变宽,现在我会在处理专利申请的相关业务时更多地关注客户的企业状况,主动了解客户是否还具有其他相关业务的需求,适当地介绍我们可以提供的其他服务内容,从中寻找可能的商机。


现在我还会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性工作,例如参与国家知识产权局智南针的相关工作,作为讲师积极参与官方和协会等组织的授课工作,既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又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


在工作中也会及时调整管理工作的重点,更多关注人的管理,目前已使原来的团队平稳过渡并转移给更适合的人员进行管理,将自己腾挪出来做自己更喜欢和擅长的工作,也算扬长避短吧。


啰嗦了一堆,总体感觉从研发人员转型成为专利代理人还是优势大于劣势,希望借助于康信这个大平台,能够继续扬长避短,尽可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公司和部门作出更大的贡献。


1559642062085.jpg


-----------------------------------------------------------------------------------------------------------------


余总寄语


文如其人,从张英的文章,基本可以看出一个研发技术人员转型成为代理师的过程,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飞扬的文采,更像是一篇自己的人生小结,哈哈。


不过,在张英的文章中,也再次体现了康信老老实实做人的文化和康信的用人之道。作为一个研发出身的代理师,张英起初并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但是在康信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从专业向管理转型的工作,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直接参与了与客户的沟通。特别是康信一直强调公司员工对于工作流程和规则的执行和理解过程,要按照僵化,优化,固化的循环迭代模式进行。其道理在于知识产权的确权流程,是中国现有单门法律中最为完善和复杂的关联关系程序,没有深入的了解,很容易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因此,必须要求员工在充分了解工作细节的前提下,学习了解管理知识,并通过一系列管理工具,提出有利于提高效率和质量并有助于风险控制的优化建议,实践后再确定下来让大家按照要求执行。这样的迭代过程,可望达到效率和风控的最佳平衡。其实,除了具体的知识产权业务流程和执业,公司管理的基本核心也是同样道理。而张英也正是按照这样的工作要求,熟悉了业务,锻炼了能力,加深了对业务和管理的理解,从而更加了解自己的擅长,进而可以将自己定位在自己最擅长的工作上,并以此为中心而向其他领域辐射延伸。我从来认为,一个成熟优秀的代理师,除了自己本专业的业务要做的出色以外,所有相关领域的业务也都应该具备得心应手的能力。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具备一个最必不可少的杰出能力,即自学能力。具有自学能力者,实际上是不断的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挑战自己和在自己的非舒适区投入时间。有一个颇为流行的万小时定律,说是在一个领域投入一万小时,就会成为业内专家。而我认为此说法并不严谨,纵观各个行业,投入一万小时并未成为专家者大有人在,其中道理为何?因此,我以为,应该将此理论做点修正,改为“持续在自己的非舒适区投入一万小时时间,才会成为业内专家”。康信一直激励自己的员工在自己的非舒适区投入时间以便不断提升自己,而我们的员工也适应了这样的要求和文化,而张英,是为其中的代表之一。

 

-----------------------------------------------------------------------------------------------------------------


25周年纪念文章将会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康信知识产权微信公众号上,每篇文章都将会有康信执行合伙人余刚先生亲自写的寄语,敬请期待哦!


To be continued...


职业发展
康信有完善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体系。加入康信的员工可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发展意愿、专业背景选择向专业、管理、市场等方向进行发展。
查看详情
联系我们
  • 北京总部
  • 电话:(8610)56571588
  • 传真:(8610)56571599
  • 邮箱:cn@kangxin.com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甲48号盈都大厦A座16层
  • 邮编:100098
查看详情
返回顶部图标 分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