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信25周年】听我们讲那过去的事情之四:写在康信25周年
时间: 2019-05-15 15 阅读量:

康信25周年系列文章已经陆续推送了3篇,这其中让人收获了不少感动。微信后台也会时不时收到粉丝留言,表达对我们的关注与支持。今天的文章就是来自一位老朋友,一位曾经在康信工作过、奋斗过的同事,洋洋洒洒写下了几千字的回忆以及对康信的祝福。


-----------------------------------------------------------------------------------------------------------------


写在康信25周年


曹洁


康信25岁了,看到康信公众号吴先生的文章,感觉20周年好像还在昨天,20周年时,我最后一次参加康信的INTA之旅,和团队筹办了20周年庆活动。


如果是一个人的话,25岁正是最好的年华,巧的是我也是在25岁加入了康信,现在回看,见到面试官&入门师父谷老师,绝对可以是我人生的决定性瞬间,我知识产权职业生涯就是从这个时候真正开始了。经历了之前工作的动荡,加入康信之后感觉一切都对了。而在康信的7年中以及离开康信的5年时间,我越发感觉,我加入康信这一段经历的宝贵与幸运。不仅收获了个人成长,还收获了良师益友、以及充实饱满的时光。


2014年5月之前,我从没想过要离开。如果不是来深圳,我可能会在康信工作到退休吧。离开之前纠结了好一阵子,最终才下定决心。来深之后如愿收获了爱人、家庭、可爱的孩子,工作之余我的生活更丰富了,体会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但不经意间,还会回味康信过往的种种感受,还是会经常想念康信有趣的同事朋友。


康信的人才培养


在职期间,我刚好赶上康信二次创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公司资源配置逐渐向国内市场开拓倾斜,业务种类逐渐多元化,管理上向更加标准化、体系化、科学化完善。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接受新工作内容的尝试与挑战,这也是为什么说我是幸运的。从最开始整理全球商标/专利申请费用和流程知识库,到客户内外申请方案的制定;从国外事务所资源管理、市场数据分析、品牌管理,到最后离开前的分支机构管理;中间还参加公司业务委员会工作,先后经历了申请部、技术质量部、全球战略策划部。跟随着康信发展的节奏,每接手一项新工作,都会经历体系化梳理工作,很充实。宏观上,对行业理解更深,对全球的知识产权情况以及行业趋势了解也更全面了。微观上,对各种知识、管理方法的积累都让我收获颇多,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潜力尚可。


康信的组织架构不断更新,给很多同事创造了机会,得到锻炼、晋升。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同事从人力培训师转变到优秀专利代理人、从前台转变到商标部主力,优秀同事在职业上的华丽转身,比比皆是。嗯,康信是个善于挖掘个人潜力的组织。


除了业务实践积累,在康信,理论学习也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康信本身就是个学习型组织,一直在不断的创新与优化,内部设有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周期性的系统而专业的培训。针对涉外代理人,还会安排到合作的国外事务所实践进修。另外还有很多管理方面的课程,比如惠普商学院的管理培训,美国项目管理培训、ISO质量管理体系学习、六西格玛培训等等,都让人受益匪浅。多年来雷打不动的每季度一次读书会,对商业模式、管理方法等等进行集体学习、探讨,这种群体参与,最终明确统一行动的方式,让各部门更加明确如何交叉配合,目标一致。


在品牌建设与提升期间,公司推动诸多维度的个人品牌的建设工作,发表文章、公开演讲(行业、协会、高校等讲授)、媒体评选、海外学习实践等等,只要个人愿意,并具备一定优势条件,公司都从各个方面鼓励、推动建立个人品牌。


因此,要跟上康信发展的节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除了当前的业务能力,演讲、写作、管理、分析决策等这些综合素质都需要不断提升,但如果跟上了,那么个人一定会在公司、行业显示出优势来。因此我在康信期间也时有忙到情绪崩溃的时候,总觉着时间不够用,经常会感慨,怎么又到下班时间了,怎么又到周五了,怎么又到季度末了……但每每看到最后的成果与成长,都会“好了伤疤忘了痛”,比起成就感,崩溃什么的都显得云淡风轻。


据我有限的观察与调研,圈内很少有公司会这么折腾着不遗余力地帮助个人树立品牌。通常个人品牌建立起来以后,对个人价值是最大的,对公司而言,发挥价值的时候,只是在职期间。但余总经常说,我希望每一个从康信出去的人,都可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余总愿意分享、提携、培养后辈的态度与行事方式,不光在公司内部带动了个人品牌体系的建立,也因为这样的个人魅力,余总在行业内,各地粉丝众多。


在与客户或同行的交流时,余总所言必是见解独特的干货,很多理念也影响了行业,最近的中国知识产权杂志采访余总的视频点击量据说3000多万了。


1557904751550.jpg


2016年,康信到广东举办开放日活动。之后,深圳行业协会也举办了类似活动,主要目的是组织各个代理机构互通有无,交流经验。活动期间,几个代理机构负责人频频提到,“我很认同康信余总说的……,余总说的……很有道理”,言语之间充满了对余总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认可。 康信开放日活动,我刚好不在深圳没能参加,但从同行交流反馈中,也发现余总是着实分享了不少管理经验,和我在司内接受的理念几乎是一样的。


认同者多,能做到者少,康信在人才培养、流程管理、质量管理等多维度的体系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过程其实充满了冲突和挑战,需要管理者的智慧、价值观的统一以及公司核心团队坚定不移的支持与执行。我在康信7年的时间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虽然康信还没有做到特别完美,但康信希望能走得更快一些、更远一些。


康信的文化理念


马云近两年在公开场合说过一句话“是志同道合、物以类聚形成了我们这样的文化,所以别人要copy我们,首先得copy我们的文化,得确定公司的文化理念,然后招到共享理念的人才行。很多公司说要copy我们,我说兄弟你不知道你自己在说什么。”文化理念相当于一个公司的灵魂吧。


离开康信的这些年,我反倒比在康信更深刻地体会到,康信之所以高速发展,与康信的文化理念、对执行力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比如愿景、使命、价值观、服务理念等,都会清楚的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什么是世界级优秀事务所,如何做到基业长青;在发生问题时,在制度、规则、流程优化时,是否做到了客户为先等等,文化理念已经渗透到了每个流程与动作中。


康信重视制度、机制和规则的力量,也是让我非常受益的地方,用机制约束行为,提升效率,减少风险。一旦有问题出现,无论大小,第一步快速响应解决问题;第二步,反思流程、机制、制度上是否需要更新完善;第三步宣讲执行;第四步,执行反馈,再优化。遇到各部门立场不一致的情况,各委员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运用科学的议事规则,高效讨论明确结论。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都可以由流程、规则、制度解决。“意识形态”的问题,读书会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康信的后几年,我一直践行着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标准化、标准的问题自动化的处理原则。


康信一直坚守“专业为本,客户为先”的服务理念,时限对每个岗位来说,就好像上学要遵守上课时间一样,再正常不过。无论公司活动出游、还是公休假,都会有同事负责值班查收邮件,严格遵守国内客户咨询当天响应,国外客户咨询24小时响应的要求,也就是因为公司内部把时限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一定程度上赢得了不少客户信任。而这种组织行为方式,也是一种企业文化。


康信的高效执行


我在职的前几年,余总多数时间是处在空中飞人的办公模式中,但处理协同/邮件效率极高,后半夜收到余总的协同或邮件回复是常有的事情,据说有同事曾经还经常在后半夜接到余总的电话谈工作。印象最深的是我入职第二年,跟余总、谷老师去青岛拜访客户。公司下班之后我们飞到青岛,已是深夜11点,第二天跟客户交流了一整天,然后直接奔赴机场,因为遇上飞机晚点,候机大厅余总已是满眼红血丝,但依然精神抖擞和我们交谈分享。


康信出差的快节奏也是一贯如此,现在每每遇到老同事来深出差,都是行程紧凑。和老同事们仅有的几次见面基本都是在去机场的路上,或刚来深圳当晚,老同事偶尔会觉着不好意思,但我太知道这就是康信风格。


也正是因为余总高效的工作方式,管理团队和执行团队在汇报的时候也得是高效的,清晰的。在康信做汇报可不是那么好“混”过去的,PPT必须简洁明了,辅有真实、经得起推敲的数据支持,展示上要好看、有条理,没有数据支持的“高速、大幅增长”等形容词,都会被当作废话过滤掉,直指重点问题。在这种要求的驱使下 ,高效汇报也就成了大家的一种习惯。这应该也是高效公司和普通公司的区别吧。


如今,康信运行多年的各类委员会,群体决策解决各个维度的问题,个人品牌体系培养出可以到处出席会议演讲的骨干人员。余总基本可以解放出大量的精力在朋友圈晒各地高尔夫球场。哈哈。当然余总会说“我打球也是在工作!”哈哈哈。(这咕噜可以掐掉不播)玩笑之余,也确实佩服。这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鼓励管理层培养人才,释放更多精力提升自己。


屏幕前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还是心情激动,感恩在康信7年的收获。谷老师于我亦师亦友,乐于分享、严格要求、智慧引导,分享了我太多的技能,也影响了我对人对事的态度方法;余总给我更多的信任和上升空间,像家长一样督促提点着我在职业上努力成长,像伯乐一样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潜力。


在康信期间虽然辛苦,但成长颇多。康信还有一个不成文工作理念是,work hard,play harder!余总要求我们不光要业务熟练,每到一个地方出差,应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康信有相当一群爱玩的同事,在康信期间也是我走南玩北最密集的几年时间。想念曾经一起出游的伙伴们,一起共事过的闪闪发光的战友们。


看到吴先生的文章时,心里痒痒的,正好余总说“你也写一篇吧”,就有了这篇文章。写了一个月吧,零零散散的感觉有很多话要写,但显然是说不完的,就先到这里吧。


最后,祝愿康信基业长青!


2019年4月 深圳


1557904480914.jpg


-----------------------------------------------------------------------------------------------------------------


【余总寄语】


前些日子,曹洁给我微信,谈到读了吴贵明的文章,很有感触,也想写点回忆当年在康信的点滴,我鼓励她落笔。没想到她居然就写下了这篇文字。当我第一次读到曹洁的这篇文章,第一个感触就是,到底是在康信工作了这么多年的老员工,真的是懂得康信的精髓,而且很多内容,讲的比我都通透。

 

回想一下康信的发展历程,多少人来来往往,虽然康信是一个简单的公司,但是真正弄懂了康信文化的,其实并不多,据我从各方面了解到一些信息,大多浮于表面现象,看到问题本质的极少。然而,曹洁是看懂了的。

 

在康信期间,曹洁的工作是在随公司发展而不断调整,不断改变跑道,原因在于一是公司发展的工作需要,二是公司需要值得信赖而且有学习能力的员工来负责这样的工作。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公司用什么样的人和如何用人的问题。通常而言,一个组织都是由四种人组成:一、可信赖/有能力,二、可信赖/能力不足,三、不可信赖/有能力,四、不可信赖/能力不足。对于第一和第四类员工,企业对他们的使用原则很简单,而绝大部份企业纠结的问题在于如何使用第二第三类员工。而在康信,我们的重点是放在第二类员工身上,对他们的措施是不断给予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可以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建立自信。这也是为何康信在培训方面不遗余力的大力投入的原因,同时也很高兴的看到,我们的培训也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求这类员工要有更多的投入在提升自己能力的学习和培训上,比如我们很多员工都利用自己时间参加PMP(项目管理师)并通过考试获得了PMP专业证书,连PMP培训课程的负责人为此还专程来找我探讨为何一个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会有这么多人参加PMP培训。由此想到前段时间网上热议的996,我个人看法,如果一个人不怕被淘汰,完全可以885甚至更少时间花在其专业上,但是对于生活在一个别人比你优秀居然还比你更努力的环境中,007也是一个选项,特别是你想超过别人的时候。在康信的早期发展过程中,我们是有不少邦德的:-)

 

最后,要特别感谢曹洁,虽然离开了康信,仍然一直在关注我们,而且给我们提供了这么珍贵的回忆和总结,让我们看到这篇文章,就能穿越回到鲜活的过去,好亲切!


-----------------------------------------------------------------------------------------------------------------


25周年纪念文章将会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康信知识产权微信公众号上,每篇文章都将会有康信执行合伙人余刚先生亲自写的寄语,敬请期待哦!


To be continued...


职业发展
康信有完善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体系。加入康信的员工可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发展意愿、专业背景选择向专业、管理、市场等方向进行发展。
查看详情
联系我们
  • 北京总部
  • 电话:(8610)56571588
  • 传真:(8610)56571599
  • 邮箱:cn@kangxin.com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甲48号盈都大厦A座16层
  • 邮编:100098
查看详情
返回顶部图标 分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