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源原创】戴森在华专利诉讼往事
时间: 2022-01-19 01 北京康信华源知识产权咨询有限公司 贾旭 阅读量:

2012年,戴森带着他的小家电产品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彼时的中国到处是主打“性价比”小公司,这些小公司大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市面上什么产品抢手,他们就仿制什么产品,然后再以低廉的价格野蛮地抢占市场。


由于小家电市场的进入门槛很低,所以这些靠仿制为生的公司一时间在中国市场上大行其道。对此,那些愿意投入金钱与经历在研发上的公司则头疼不已,无论这些公司是来自国内,还是来自国外。


市场环境如此,戴森却仍然以十倍的价格在中国销售自己的产品,如今的我们已经知道了后来的结果,戴森在中国市场不但没有被野草般的仿制品击倒,反而大肆收割中产们的钱包,同时牢牢掌控了中国小家电的高端市场。


到了2018年,戴森全球营收44亿英镑,利润达到11亿英镑,其中一半的利润来自亚洲。2019年,戴森掌门人James Dyson更是成为英国首富。可以说,戴森在中国市场上大获全胜。


戴森能够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自然离不开其在空气动力学领域的长期研究和实践,无论是无袋式吸尘器、无叶风扇还是吹风机,都是足以改变全球市场格局的品,毕竟根据戴森自己的话说,“我们每周花在研发上的费用就有三百万欧元”。戴森凭借这样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就如同开着飞机、坦克杀进战场,而此时的对手手上却只有石头和木棒。


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戴森把握住了中国中产阶级崛起的时机,崛起的中产直接带动消费升级,戴森的出现恰好填补了需求的空白,一切似乎都是水到渠成。一时间,各行各业似乎都开始迎合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仿佛只要抢到市场风口,真的就能一飞冲天。


其实,戴森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个鲜有人提及的重要支点,那就是完善的专利布局和坚决的维权行动。


用专利守护研发成果——态度决定一切


小家电市场是个入场门槛很低的市场,一款新产品上市之前如果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导致市场份额的流失和利润损失。戴森的知识产权部门负责人Gill Smith在接受外媒采访时就曾提到,“戴森的新产品上市5-6个月之内,就会有来自中国的仿冒产品出现在市场上”。面对这个问题,戴森决定用专利来应对。

在戴森内部,上自James Dyson,下至研发人员,都十分看重专利问题。

James Dyson本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申请专利,此后在各主要市场上,戴森对专利布局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这使得戴森能够在关键市场上保有充足的专利储备。以在华专利申请为例,戴森至今已在中国申请了超过1400件专利,其中授权且有效的专利超过700件。

一家公司对专利的态度决定了这家公司的专利氛围,好的专利氛围才是产出好专利的土壤,只要土壤足够肥沃,收获回报只是时间问题。

戴森就真真切切地因为专利而获益,Gill Smith就曾表示,专利带给戴森的最大好处在于帮助戴森建立了自身的市场地位,并且支撑了戴森产品如此高昂的定价。

超前布局——故事并不是2012年才开始

戴森之所以有底气以极高的定价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是对自身产品的自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戴森在中国的专利布局早在数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1642570799521.png


戴森在华年专利申请量趋势图(数据来自innojoy)

从戴森的年专利申请量变化来看,在2012年产品上市之前,戴森在中国的专利申请共出现过两次高峰,第一次是2007-2008年,第二次则是2010-2012年(产品上市前两年),产品上市的2012年反而是这一时期专利布局量的低点。说明在专利这方面,戴森在产品上市之前就已经备足了“弹药”。

弹药只是放在仓库里是阻止不了竞争对手对自己的围攻的,正如Gill Smith所说,戴森在中国市场上的“安全期”最多只有半年,戴森必须在中国的仿制品侵蚀市场份额之前阻止这些小公司的行动。

实际上,戴森在中国的专利诉讼也要早于其产品在中国上市的时间。根据裁判文书网公开的数据,目前能查到的戴森在2012年之前的专利诉讼有两起,分别是(2010)苏中知民初字第00344号和(2011)金义知初字第63号。

由于判决书数据的公开不够充分,我们并不能确定戴森在2012年之前仅有这两起诉讼,也难以获知两起诉讼的全部细节,但只要将目前能够获得的只言片语和戴森日后的诉讼经历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出这两起诉讼对戴森日后诉讼策略的深远影响。

两起诉讼的基本情况如下:

image.png

仅从现有的资料看,戴森应该早有在华进行大规模专利诉讼的计划,因此在产品上市前特意选择了两种颇有代表性的企业做对手。

苏州捷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某大公司旗下专门从事吸尘器、吹风机产品研发、制造的独立品牌,具有一定的研发和资金实力。而另一个对手义乌市鑫诺电器有限公司则是一个典型的缺乏研发能力的小企业,可以视作是江浙一带专门以生产仿制品为生的小企业代表。

结果,戴森与苏州捷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鏖战近六年,最终败下阵来。而与义乌市鑫诺电器有限公司的诉讼仅一年就轻松取胜。

两起诉讼过后,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戴森开始重点针对实力相对较弱的小企业动手;对于具有一定研发实力且专利意识较强的对手,戴森发起的直接诉讼则要少得多。

也许这就是戴森在中国两次“小试牛刀”之后做出的决定,刚进入中国市场,最亟需解决的是如何奠定自身的市场和价值地位,而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更快、更广泛地打击遍地丛生的“仿冒者”,可能远比与一两家企业“死磕”更有意义。


扫清市场的“歼灭战”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至2014年,戴森共发起诉讼38起,针对的产品主要是无叶风扇,被诉的对象基本都是清一色的江浙、广东地区的“小企业”,戴森在这些诉讼中“如入无人之境”,未尝一败。

国内企业在专利诉讼上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自然是他们抄袭了戴森的产品设计,但同时这些企业对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的保护缺乏认识,也是败诉的主要原因。

从这一时期判决书中公开的内容看,被告的国内企业在庭上几乎都没有就涉案专利的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与自身产品的区别进行论述,而是苍白地强调自己的产品“不侵权”或者是使用了现有技术;还有的企业直接“躺平”,承认与戴森的专利相同;甚至有的企业直接放弃陈述,提前“跑路”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一遭遇侵权诉讼就缴械投降,也有不少企业选择跟戴森“死磕”,但从判决书上的内容来看,其应对手段仍是漏洞百出。最典型的是一家国内企业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高院,一番论战之后仍以败诉告终。其坚持不懈的精神令人动容,但戴森用来起诉他的专利在高院开庭之前就被其他企业无效了,如此关键的信息,这家国内企业包括其委托的事务所竟然完全不知情。

戴森在诉讼上大获全胜,却也没得到什么经济赔偿。理由无他,主要还是这些企业在败诉后要么直接破产,负责人跑路;要么把大部分资产转移,待到法院强制执行的时候名下已无可执行的资产。能够如数做出赔偿的企业寥寥可数。

说实话,由于取证困难,法院最终判定的赔偿额大部分都很低,大量诉讼加在一起,能够获得的赔偿额大约也只有几百万。

对于戴森来说,这些赔偿显然是九牛一毛,他们看重的更多的还是胜诉在中国市场上起到的震慑作用和用专利换来的市场份额,毕竟这些收益可远不是几百万的赔偿额可以比拟的。

手持式吸尘器的“滑铁卢”

时间来到2015年,戴森的专利诉讼重心开始转向手持式吸尘器。这次的目标主要是苏州索发发电机和国内某大公司及其旗下的子公司。这两家企业都是在吸尘器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沉淀,相比于之前的对手,明显实力更强,应诉也更加积极得当。如果把戴森之前起诉的小企业称为“杂牌军”,那么这些中国企业就是“正规军”。

不知道是出于何种原因,也许是不想把自己所有的产品都集中在少数几家事务所中,戴森没有将这些诉讼案件委托给在之前的诉讼中拥有极高胜率的几家事务所。

这样的操作并没有带来好结果,几起诉讼案无一例外的都陷入了胶着,尽管无法看到当时的场景,但透过判决书上的文字就仿佛能感觉到双方围绕戴森专利权利要求中那几个技术特征争得面红耳赤的模样。几场诉讼很多都打到了最高院,直到2017年迎来终局。

最终的判决还是被引向了不利于戴森的方向。被告的中国企业利用与涉案专利拥有相同优先权的中国专利的审查历史文件,将涉案专利中“电源”相关的技术特征解释到了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使被告的产品成功跳出了戴森专利的保护范围,打破了戴森在中国保持多年的“不败神话”。

对于被诉的中国企业来说,积极的应诉、灵活的思路以及对专利相关法律的熟练掌握和使用无疑是制胜的关键。

戴森在几场关键诉讼中的败诉很快产生了连锁反应,由于之前的判决限缩了戴森专利的保护范围,几起类似专利的诉讼也变得机会渺茫,只能以撤案告终。戴森还是没能在这些“正规军”手上讨到便宜,不仅如此,这次的败诉还给其他企业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规避戴森这几件专利的方案,可以说戴森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当然,戴森在对几家小企业的诉讼中还是斩获颇多,从判决书来看,这些中国企业对于专利诉讼的认知依旧十分模糊。有请当地网红律师应诉的,还有压根不请律师自己操办的。可想而知,庭上陈述自然是驴唇不对马嘴,其结果也不言而喻。

硝烟依旧弥漫

从公开的判决书来看,戴森在中国每年都会发起新的诉讼,涉及到的产品越来越多,从无叶风扇到手持式吸尘器,再到吹风机,几乎已经覆盖了戴森的所有核心产品,这些都展示出了戴森在中国维权的坚定决心。

能够支撑戴森不断发起的专利诉讼的是其数量庞大且权利稳定的专利。

在戴森的涉诉专利中,大部分都经历过专利无效,有的专利甚至经历过不止一次无效请求,但其中大部分仍屹立不倒,构成了戴森能够不断发起诉讼的“弹药库”。



1642570857502.png


公开判决书中提及的戴森专利法律状态(数据来自裁判文书网和innojoy)

中国企业在这些年中也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面对专利诉讼不再惊慌失措,而是能够进行冷静的思考和有效的应对,让戴森在中国的诉讼不再像2012年那般“如履平地”。同时,中国企业自身的专利保护意识也得到了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通过专利诉讼来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硝烟依旧弥漫,但事情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受判决书信息公开情况的限制,文中诉讼数据相关内容仅根据互联网上公开的判决书整理得来,难免存在缺失和遗漏,如与实际情况存在出入,敬请海涵。


参考资料:


【1】https://www.tmtpost.com/4369713.html《戴森:用“完美主义”颠覆“性价比主义”》

【2】https://www.4ipcouncil.com/features/dyson-company-founded-inventor

《Patents and inventive spirit at Dyson—4iP Council interviews Gill Smith, Group IP Director at Dyson aboutthe company’s culture and reputation, the value of its patents and patentsystem success.》

关键词: 戴森,专利,专利布局,专利维权,专利诉讼,知识产权
康信·华源: 北京康信华源知识产权咨询有限公司是国内大型知识产权咨询公司,专注于专利挖掘及布局策划、技术研发咨询、 专利风险预警及应急救助 、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知识产权战略策划等项目,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综合法律、技术、管理的解决方案。
咨询电话: 010-56571586
返回顶部图标 分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