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专利申请已经成为了企业保护自身创新成果的重要手段。专利申请过程复杂且耗时,但通过合理的策略,可以加快审查进程,提高申请成功率。
设置目的
优先审查制度是指专利局对符合条件的专利申请给予优先审查的权利,以加快审查进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专利申请流程的后期审查效率,使高质量的专利申请能够更快地获得授权。对此,专利局颁布的《专利优先审查管理办法》规定如下:“对符合规定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以及复审、无效程序提供快速审查通道”。
预先审查制度是指在正式提交专利申请之前,申请人可以请求专利局对申请文件进行预先审查,以提高申请文件的质量并减少后续正式审查过程中的问题。其目的是在专利申请的早期阶段,对专利申请的质量进行把关以加快高质量专利的审查速度。
优先审查申请需在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后,才能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相比于普通申请,优先审查的审查周期一般为:发明专利7-12个月,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2个月左右,答复审查意见的期限为自发文日起2个月内。
预先审查申请需在正式提交专利申请前完成预审备案,再向地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交申请。地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通常在数天内完成审查并下发预先审查合格通知书。将审查合格的申请文件提交至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正式审查。预先审查的审查周期一般是:发明专利3-6个月,实用新型2个月左右,外观设计1个月左右。
对于预审通过的申请,答复审查意见的期限是:发明专利第一次审查意见10个工作日,发明专利第二次审查意见5个工作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5个工作日。
如上图所示,优先审查需申请人准备相关申请材料并提交申请,只有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的申请才能进行优先审查,否则只能进行普通申请。
如上图所示,预先审查需先进行资格审查再进行预审审查,都通过后方可进入预审流程。
“优先审查”和“预先审查”都是加快专利申请的方式,选择时需要综合判断申请人和申请文件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在实际处理中,预先审查的审查速度通常比优先审查更快,在申请人及申请文件满足预先审查的申请要求时,优先考虑申请预先审查。
对于申请预先审查的申请人,其自身需符合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产业要求,并提前1-4个月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进行预审备案。
对于要提交预先审查的专利申请文件,应根据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公布的国际专利分类号范围和技术领域要求,准确确定申请的IPC分类号,确保其符合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受理范围。在确定了预审技术领域和IPC分类号后,可以提交预审申请相关的专利申请文件和证明文件。
以某图像处理方法为例,如果该图像处理方法涉及到图像识别或理解,则初步判定属于“G06V 图像或视频识别或理解”。如果该图像处理方法的具体技术特征涉及图像数据处理或产生,则最匹配的分类号应是“G06T 一般的图像数据处理或产生”,预审技术领域应是“信息技术或数字数据处理”。
已经进入预先审查流程的申请文件,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对申请文件进行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如果通过审查,申请文件将正式提交至国家知识产权局;如果未通过审查,申请文件会退出预先审查流程,以普通申请的方式继续审查。
对于无法进行预先审查但仍需加速审查的专利申请,建议考虑优先审查。
相比于预先审查,优先审查无需备案,申请人只需符合《专利优先审查管理办法》即可。不过,申请人优先审查的年度申请数量因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查能力、上一年度专利授权量以及本年度待审案件数量等情况有一定的限制,超出此限制,申请人需以普通审查的方式提交专利申请。优先审查的可申请范围也更大,根据《专利优先审查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专利申请或专利复审案件只要满足以下六种情形,就可以申请优先审查:
涉及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 涉及地方政府重点鼓励产业:包括各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重点鼓励和扶持的产业。 技术或产品更新速度快的领域: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 已做好实施准备或已经开始实施的发明创造:申请人或复审请求人已经做好实施准备或者已经开始实施,或者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其发明创造。 首次在中国提出申请并计划向国外申请的专利:就相同主题首次在中国提出专利申请后,又向其他国家或地区提出申请的该中国首次申请。 对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具有重大意义的专利:其他对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具有重大意义需要优先审查的专利。
简单来说,如果申请文件质量高,需要快速授权,申请人符合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申请条件,快速预审对申请人来说是更好的选择;如果申请文件已进入实审,需要加速审查,优先审查无疑是更合适的。